当粉笔灰在晨光中浮沉,当红笔批注在暮色里叠成星子,三尺讲台便成了传承文明的舟楫。
古人以 “春蚕到死丝方尽” 喻师者之恒,那支磨短的三寸笔,曾在时光卷轴上勾勒山河:
是 “学而时习之” 的启蒙微光,是 “问渠那得清如许” 的思辨源泉,更是 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 的家国情怀。
十载春秋育栋梁,诗词中早刻下师者风骨。有 “落红不是无情物” 的春泥护花,有 “桃李满天下” 的润物无声,亦有 “化作春泥更护花” 的赤诚守望。
值此教师节,且借千古诗篇为舟,溯洄那些被平仄定格的师恩 。
看先生持卷而立时,如何以 “少壮不努力” 的警醒叩开蒙昧,又如何用 “雏凤清于老凤声” 的期许,让代代英才拔节向光。
今岁桂香盈袖时,且以诗为弦,邀星河作和,在唐风宋韵里重溯师道传承。
愿这穿越千年的墨香,能替万千学子道出深藏的情愫:您曾在我们心上种下诗行,如今字字皆长成参天的栋梁。
图片
1、《远师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东宫白庶子,南寺远禅师。
何处遥相见,心无一事时。
在朝中做官的我和在南寺的自远禅师,每一次相见都能够使得自己心情平静许多。
何时才能再次见到禅师呢?大概要等到我心中没有世俗之事的时候吧!
“何处遥相见,心无一事时”,诗人想象着在内心宁静、毫无杂念之时,便能与远方的老师在精神上相遇。
这种心灵的契合,体现了师生之间深厚的情谊超越了空间的限制。
老师的教诲如同明灯,照亮了诗人的人生道路,即便相隔甚远,那份对老师的敬重与思念也从未减少。
图片
2、《新竹》
郑燮〔清代〕
新竹高于旧竹枝,全凭老干为扶持。
下年再有新生者,十丈龙孙绕凤池。
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,完全是凭仗老竹的扶持与滋养。
等到第二年再有新竹长出,它们将会长得更高,就这样池塘周围布满了郁郁葱葱的竹子。
前两句的意象是教育最坚韧的隐喻。竹鞭在暗土里输送养分,老竿在风雨中挺直脊梁,恰如先生们将毕生学识揉碎成知识的春泥。
当 “十丈龙孙绕凤池” 的盛景铺开,谁能不看见老竹根系里藏着的托举之力?
就像退休教师仍在灯下修改教案的背影,班主任在走廊里倾听少年心事的侧影,都是老干在岁月里坚守,让新竹得以刺破云霄。这种传承不是垂落的藤蔓,而是向上生长的血脉。
图片
3、《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》
白居易〔唐代〕
绿野堂开占物华,路人指道令公家。
令公桃李满天下,何用堂前更种花。
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,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。
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,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?
诗人通过描写裴度(令公)桃李满天下的盛况,巧妙地运用借代手法,以桃李代指学生,高度赞扬了老师培育众多优秀人才,声名远扬的伟大功绩。
图片
4、《病中勉送小师往清凉山礼大圣》
齐己〔唐代〕
丰衣足食处莫住,圣迹灵踪好遍寻。
忽遇文殊开慧眼,他年应记老师心。
在丰衣足食的地方不要久留,圣人的足迹和智慧的痕迹值得到处探寻。
他日顿悟潜藏于内心的佛性,不要忘记了老师的苦心。
此诗这多像毕业册里先生写下的赠言:“去摘星吧,但要记得,当你迷失在银河时,总有双眼睛在人间为你亮着灯。”
师者的心,永远在学子前行的反方向,站成永恒的坐标。
图片
5、《己亥杂诗·其五》
龚自珍〔清代〕
浩荡离愁白日斜,吟鞭东指即天涯。
落红不是无情物,化作春泥更护花。
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, 马鞭向东一挥,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。
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,即使化作春泥,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。
那些离开讲台的先生们,何曾真正远去?
他们只是把白发熬成养分,将皱纹化作土壤,让后来者踩着自己的肩膀触摸星辰。
就像退休老教师仍会回到学校翻看教案,就像过世先生的笔记仍在学生间传递,师者的生命从不是消逝,而是化作更辽阔的存在,在岁月里继续护持花开。
图片
6、《展拜恩师遗像敬题》
刘廷珊〔清代〕
忆昔粤东宦游期,天涯海角系神思。
而今宛尔音容在,犹是当年问字时。
回忆往昔在广东为官的日子,天涯海角都牵动着我的思念。
如今恩师的音容笑貌依然清晰如昨,仿佛还是当年听他讲学的时光。
当诗人对着恩师遗像写下 “犹是当年问字时”,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,道破了师道最动人的秘密 。
真正的师恩从不会随岁月淡去。就像敦煌经卷里学徒临摹的批注,就像岳麓书院石碑上刻着的问答,先生们的声音永远在求知者的耳畔回响。
当我们在古籍里遇见一句批注,在定理中看见一串推导,都是他们在时光深处说:“看,这里还有天地未说尽的答案。”
【声明】图源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什么是场外配资,炒股配资什么意思,正规炒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